“三区同建”的巴州路径
- 来源:中国网三农
- 时间:2023-08-18 18:34:01
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,境内90%属于山地丘陵,三农发展长期滞后。但经过艰苦努力,该区2018年就退出了贫困县序列,且被评为全省摘帽工作先进县。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,该区探索实践了“三区同建”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。
具体而言就是,全区推动产业园区、田园景区、新型社区“三区同建”,坚持生产、生活、生态“三生相融”,让产业园区富、田园景区美、新型社区乐,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健康协调发展,持续推动“产村景文人”深度融合发展,奋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。
实施两年来,目前已建成“三区同建”示范片6个,覆盖28个村55个聚居点产业2.4万亩、AAAA景区1个。在建的示范片3个,覆盖30个村63个聚居点产业3万亩、AAAA景区1个。到2025年计划建设示范片6个,覆盖24个村54个聚居点产业2.8万亩。
【资料图】
园区富民是基础 联农带农机制全
曾口镇秧田沟村1760亩地,除保证了900余亩粮油种植外,从2016年到2021年,利用另外的800余亩地发展起水果、苗木花卉、禽畜养殖、水产养殖,以及田园采摘、水上游乐、餐饮民宿等产业,形成了一个曾口镇天舟田园综合体,年产值6000万元以上。
园区有业主18家,共解决本村固定用工70余人,年人均工资3万元左右,还解决了常年临时性务工200余人,村民依托产业园,年工资性收入高达500余万元。“不仅如此,通过资产出租或入股等方式,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0余万元。”村党支部书记杨小平说。
清江镇巾字村,因处于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内,本村又有以AAAA级景区“七彩佛龛”为核心的小园区,全村共有经营性实体34家,年总产值超过8000万元,共解决本村就业450余人,村民工资性收入高达900余万元,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也高达20余万元。
秧田沟村和巾字村都是已建成的“三区同建”示范村。近两年来,全区通过整合项目资金、撬动民间资本,共投入18.2亿元,因地制宜安排农业产业项目、文旅产业项目、基础设施补短项目、民生改善项目、乡村治理项目、生态环保项目,分步实施项目126个。
在实施产业项目过程中,推行“国有企业/业主+集体经济+农户”等联农带农模式,在产业兴旺的前提下,形成利益共享。已建的28个村,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.96万元,比全区平均值高15.3%;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14万元,比全区平均高3万多元。
正在建设中的光辉镇白羊坝村,通过大园区带庭院经济的模式,依托园区“水果规模化种植+富硒兔和肉牛养殖”,带动全村小菜园、小农场69家,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10万元。目前,该村正在着力改善“颜值”,花架、凉亭、健步道、河道绿植等景观配置正在进行。
美景怡人更宜居 田园景区融一体
巴州区围绕北部山区茶旅融合、中部地区道地药材、南部山区粮猪种养,着力建设“三区同建”的天马山森林康养发展片、巴城文旅商贸发展片、清江药旅融合发展片、曾口三产融合发展片、鼎山粮畜种养循环发展片,促进新农业、新农村、新农民一体化融合发展。
以巾字村为核心的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,以种植道地药材为主,园区总面积5.69万亩,共涉及清江等4个乡镇32个村。巾字村引进巴中精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,流转1894亩土地种植1000亩彩林,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以上,实现旅游收入800余万元。
“游客观赏彩林是不收费的。”巾字村党总支书记李国军说,“通过彩林吸引游客,参与水果采摘、划船、垂钓,以及开展研学活动,进一步激活餐饮、民宿。”村里还建了一处中药材科普园,共展示本地道地中药材标本100余种,近期还招引了一个滑翔伞项目。
秧田沟村充分利用一年中的重大节假日,挖掘乡村旅游发展潜力。“春节时,我们主动邀请在外创业人员参加座谈会。”杨小平说。接着,“三八”妇女节、端午节、“七一”建党节、中秋节、重阳节、国庆节、元旦节等,通过节会刺激,实现年旅游收入200万元以上。
该区通过田园变景区建设提升乡村宜居品质。首先通过人居环境改造,盘活了3800余户闲置民房,使民房变成了民宿。其次,通过“一村一品”及“美丽村庄”行动,使几千户农房庭院变成了花园。再者,通过支持居民从事各种经营活动,使农户变成了商户。
巴州区以全域旅游视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,把开展“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”“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”同“农业产业星级园区”紧密有机结合,努力让好山好水成为“好去处”,好景好业成就“好日子”。据统计,2022年全区乡村旅游游客量达400万人次。
传统村庄社区化 城乡一体共发展
新型社区的建设,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。第一,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新村建设,使大部分村庄从散居变成相对聚居;第二,通过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与改善,提高社区整体环境,增强居民获得感;第三,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,实现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创新。
前两项往往在产业园区、田园景区的建设中,已经同步建成了。因此,实现传统村庄向社区化转变,以达到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愿望,主要体现在第三点,即基层治理的有效创新。这一点,在巴州区已建成的“三区同建”村中,体现得很鲜明,尤其在党建引领上。
“我们形成了由1个党总支、3个党支部、7个党小组构成的核心下,若干个村民自治组织共同组成的治理体系。”杨小平说,比如建立在村规民约基础上的道德规范运行体系,以老年协会、乡贤等组成的妇女儿童救助体系,以党员干部为主体的综合服务体系等。
几年来,巴州区在乡村治理上积极探索,成功总结出“1+3+N”及“五微三化三变”等治理模式。一个党总支、3个功能型党支部,加N个村民自治组织,通过锻造“微引擎”,促进“微协商”,改善“微环境”,优化“微服务”,盘活“微资源”,来精细化推进就业服务、规模化发展致富产业、多元化壮大集体经济,从而使观念变新、民风变好、生活变样。
巾字村的“乡贤堂”门两旁有一副对联:话乡情忆乡愁融乡土同叙故土谊,聚乡贤集乡智汇乡力共谋新发展。堂内61名乡贤的姓名、照片及主要事迹,都精致地框裱张挂在四壁。“去年乡贤募资30余万元修了一段水泥路。”李国军说。
最近,该区还出现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,引进巴中市巴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入驻一些村,提供包括困难救助、人文关怀、心理疏导、行为矫治、关系调适、矛盾调处、资源协调、社会功能修复和促进人与环境适应等在内的专业服务,目前受益人数达200人。
关键词: